央廣網桐城10月18日消息(記者周然 見習記者劉暢司晨)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在歷史的長河中,流淌著無數動人故事。在安徽桐城市,有一條長約百米的六尺巷,因一段禮讓的傳統故事遠近聞名,其蘊含的“相互禮讓、以和為貴”的傳統美德歷久彌新。在新時代,“桐城六尺巷”被激活出新的生命力,成為了基層治理的一大“法寶”,正不斷續寫著關于禮讓與和諧的嶄新故事。
歷久彌新,跨越三百年的“禮讓”故事
在安徽省桐城市市中心,有一條寬六尺,長約百米的巷道,其巷南為宰相府遺址,巷北為吳氏舊宅,每年有超過5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此參觀,它就是“六尺巷”。
位于桐城市中心的六尺巷(桐城市委宣傳部供圖)
與不少知名巷道類景點相比,六尺巷沒有鱗次櫛比的店鋪,也沒有香飄十里的小吃,甚至略顯僻靜,它的吸引力來自中華文化與精神。在悠悠歲月里,歷史長河中,安徽這條六尺巷一直在訴說著關于“讓”的智慧與“和”的力量。
“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!
《桐城縣志略》等史志書記載,清朝康熙年間,清朝大學士張英住宅旁有一小塊空地,與吳家相鄰。吳家建房時占用了張家的空地,張家人寫信向張英求助。
張英看完家書后,提筆在家書上批詩一首:“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,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”。于是,張家人向后退讓了三尺地基。吳家人深受感動,便也退讓了三尺,因此形成了這一條六尺寬的巷道。
三百多年前,張吳二人或許想象不到,當年的禮讓善舉會名揚四海、古為今用,成為中國人和諧處理糾紛的一種“解題方式”。
春風化雨,“六尺巷”衍生多樣文化作品
“從小聽到大的這個故事,已經不知不覺成為我們當地人為人處事的規矩!币晃煌┏鞘忻裾f,謙和禮讓的“六尺巷文化”一直是桐城人的驕傲,桐城人認這個理。
如今,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,你隨處可以感受“六尺巷”帶來的跨越時代的智慧。街頭墻壁上,有六尺巷的漫畫;社區樓宇里,有“讓他三尺又何妨”的詩句;孩子們的書本,可見“六尺巷”的故事……
“好鄰居理應互助互幫,改善環境也都是為民著想,村里為我們操碎心腸,不應該為小事又打又罵……”最近,桐城市金神鎮老年學校戲曲班每天都熱鬧非凡,學員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新編地方小戲《和美萬新》。
金神鎮老年學校校長徐上質介紹,戲曲《和美萬新》是鎮老年學校根據金神鎮萬新村蘇莊組人居環境整治的真人真事,結合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進行改編的!按舜涡戮幮,是發揮老年學校文化宣傳優勢,希望通過戲曲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,讓老百姓們更加真切地感受‘六尺巷精神’,讓大家在和、讓、禮、法的精神感召下,妥善處理矛盾糾紛,共同營造和諧氛圍!毙焐腺|說。
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
以“六尺巷”為題材,桐城創作了一批歌曲、黃梅戲、影視劇等文藝作品,在公園、廣場、景區等公共場所,建設了“六尺巷”文化墻600余面,開展六尺巷典故系列“微宣講”2300余場次。
此外,桐城將“六尺巷”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納入道德模范、身邊好人和文明家庭、“好婆媳”以及優秀黨員、勞動模范、先進工作者、巾幗建功標兵等評選的重要內容,在全社會孕育“和”的美德。
黃梅戲《桐城六尺巷》演出(桐城市委宣傳部供圖)
古為今用,傳統文化賦能基層治理
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,跨越時空,桐城正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,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發展。
從2010年起,桐城便積極將六尺巷蘊含的文化精神融入基層治理中,不斷放大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治理優勢。當年,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人民法庭(以下簡稱:孔城法庭)就開始運用六尺巷等典故勸導人,用“和”文化感化人,同時借助人民調解及部門聯動力量化解矛盾糾紛;
2015年,孔城法庭首次提出“六尺巷調解法”,并提煉出“聽、辨、勸、借、讓、和”“六步”具體操作;
2017年,桐城市在信訪和矛盾糾紛調解領域全面推廣應用“六尺巷調解法”;
2021年,桐城市將六尺巷精神擴展至基層治理領域,形成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。此舉實現了從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到有效開展基層治理的轉化升級,將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頭、消除在萌芽中,形成“自治為基、德法兼容”為主要特征的源頭治理模式……
桐城市將六尺巷精神擴展至基層治理領域(桐城市委宣傳部供圖)
孔城法庭庭長張誠回憶,去年8月,桐城市民都金姑遭遇交通事故后立即住院治療,要求獲得賠償3.8萬余元,但涉事車輛的投保公司因“對方單方面進行傷情鑒定”并不同意賠償方案!傲呦锏墓适略蹅兌贾,連‘大學士’都能讓,咱怎么就不行呢?”在調解現場,張誠充分傾聽雙方心聲,之后運用六尺巷典故對雙方進行勸導,最終雙方握手言和,達成賠償3.5萬余元的協議。
在桐城,依托六尺巷的精神文化,解決了許多這樣的矛盾,包括土地糾紛、買賣合同糾紛、道路修繕、婚姻家庭等問題。桐城在基層政法單位和相關市直單位共設立“六尺巷調解室”300余處,傾聽訴求、辨明是非、勸解疏導、借古喻今、互諒互讓、握手言和……通過這“六步法”,不少問題被解決在基層、化解在萌芽狀態,讓“僵局”變“和局”,在案結、事了的基礎上,實現“人和”。
如今,六尺巷的精神正逐步走出安徽,走向全國。2023年,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,入選全國“楓橋式工作法”,成為基層治理領域的“金字招牌”,在全國多地基層政法部門等進行了廣泛推廣,被應用于社會治理各領域。
六尺巷弄,連接歷史,承載智慧,F如今,六尺之距,尚不可稱之為“寬”,但六尺之禮,越發寬于天地,寬于心間。
關注精彩內容